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远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争当山区发展排头兵”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9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3%,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22.7亿元,增长50.3%;第三产业增加值184.6亿元,增长21.4%。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48:34发展为15:54:31。人均GDP达到16427元,增长31.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6%。各类消费品中,食品和能源类价格上涨较快,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全年上涨8.0%,其中粮食上涨4.2%,食用油脂上涨18.0%,肉类及其制品上涨18.3%;液化石油气、柴油分别上涨7.8%、6.4%;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类的涨幅分别为4.1%、3.1%和2.7%;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略有下降。
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过快,土地、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二、农林牧渔业 年末农机总动力91.17万千瓦,增长2.5%。已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49家,其中龙头企业11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69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出口创汇3092万美元,带动农户27.4万户,增收7.43亿元。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36.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76.2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6.6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44.6亿元,增长6.4%;渔业产值7.1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亿元,增长5.1%。农业结构继续改善,粮经比例为30:70,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例为60: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76.2亿元,增长6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07.9亿元,增长79.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6.6亿元,增长59.9%。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6.6亿元,增长44.8%,重工业增加值210.1亿元,增长66.2%。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24.1%;集体经济增加值2.7亿元,增长87%;股份制经济增加值102.8亿元,增长79.7%;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55.2%;民营经济增加值112亿元,81.1%。
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65.9亿元,增长8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8.2%,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三大新兴产业产值180.2亿元,增长52.9%;三大传统产业产值303.8亿元,增长72.3%;四大支柱产业产值381.8亿元,增长1.13倍。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水泥产量1668.0万吨,增长51.4%;瓷质砖产量10493.8万平方米,增长85.0%;铝材产量43.9万吨,增长2.8倍;铜加工材产量12.7万吨,增长68.4%;发电量62.9亿千瓦时,下降2.1%。 十大工业产业实现产值情况 | 2007年 | 2006年 | 名义增长% | 全部规模工业产值 | 1107.86 | 616 | 79.7 | 清远十大工业产业产值 | 865.88 | 473.11 | 83.0 | 十大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 78.2 | 76.8 | | 三大新兴产业 | 180.22 | 117.88 | 52.9 | 1.电子信息产业 | 58.63 | 30.32 | 93.4 | 2.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 | 88.79 | 67.07 | 32.4 | 3.化学医药产业 | 32.80 | 20.49 | 60.1 | 三大传统产业 | 303.81 | 176.33 | 72.3 | 4.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 | 111.54 | 72.08 | 54.7 | 5.食品饮料业 | 33.06 | 22.65 | 45.9 | 6.建筑材料制造业 | 159.21 | 81.59 | 95.1 | 四大支柱产业 | 381.85 | 178.90 | 113.4 | 7.森工造纸业 | 27.61 | 19.22 | 43.7 | 8.有色金属加工业 | 202.48 | 61.94 | 226.9 | 9.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73.02 | 29.72 | 145.7 | 10.电力生产及供应业 | 78.74 | 68.02 | 15.8 |
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1.6, 比去年同期提高32.3个百分点。全年流动资金周转次数4.4次,比去年同期提高1.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26488元/人,增加33606元/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4.8亿元,增长80.9%。产品销售率为97%。实现利税总额40.7亿元,增长51.1%,实现利润总额21.5亿元,增长57.1%。应缴增值税17.8亿元,增长48.7%。 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73家,完成总产值3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3.2%。上缴工程税金1.72亿元,增长43.3%,实现利润总额1.15亿元,增长5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1亿元,增长4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8.3亿元,增长15.6%;更新改造投资55.8亿元,增长26.8%;农村私人投资30.6亿元,增长104.9%;城镇私人投资6.0亿元,增长48.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24.7亿元,增长45.4%;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27.6亿元,增长41.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完成投资107.3亿元,增长64.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9亿元,增长65.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9.7万平方米,增长7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30.2万平方米,增长7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1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4.0亿元,增长41.2%,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87.0亿元,增长45.2%;第三产业投资254.0亿元,增长56.8%,其中交通邮电通讯业投资71.4亿元,增长28.7%。 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34.1亿元,增长82.6%;基础产业完成投资196.0亿元,增长63.3%;原材料项目完成投资86.1亿元,增长45.9%;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2.5亿元,增长9.3%。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9亿元,增长23.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9.8%。其中城镇以上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34.2亿元,增长23.1%;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62.7亿元,增长2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66.4亿元,增长23.2%;住宿餐饮业30.3亿元,增长25.1%。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2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出口总额11.9亿美元,增长1.2%;进口额14.6亿美元,增长35.0%。贸易逆差2.7亿美元。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2.9亿美元,下降12.9%;来料加工贸易出口4.0亿美元,增长34.5%;进料加工贸易出口5.0亿美元,下降8.2%。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4.3亿美元,增长38.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亿美元,增长6.8%;服装1.0亿美元,下降50.0%;鞋类、塑料制品出口分别增长27.6%、11.7%。在进口中,一般贸易进口5.5亿美元,增长59.9%;来料加工贸易进口5.2亿美元,增长95%;进料加工贸易进口2.4亿美元,下降36.4%。
全年新签各种外资项目109宗。合同利用外资4.8亿美元,下降33.9%;实际使用外资4.5亿美元,增长37.3%。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仍以香港地区为主,新签项目85个,占78%;合同外资金额为2.5亿美元,占52%。吸收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占全年新批项目的48.6%。第三产业新批项目30个,比上年增加5个,实际吸收外资5990万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的13%,外资除投向我市宾馆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热门行业,还开始涉足环保、新能源技术服务等领域。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工商注册登记783户。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182.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8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公里;省养公路2154公里,增加了6公里;地方公路8665公里,减少了11公里;村道公路6249公里,增加1387.8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5954辆,新注册12035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4924辆,增加10501辆。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17亿元,比上年减少1.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410.1万元,增长25.7%;电信业务收入15.9亿元,减少2.5%。年末电话用户255.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9万户,增加4.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6.5万户,增加22.6万户。 创建国家“4A级”景区4个,“全国旅游强县”1个,“广东省旅游强县”2个。荣获了“港澳及海外华人眼中最具魅力的休闲度假之都”、“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等一系列品牌。全年各景点接待游客1323万人次,增长19.9%,其中国内游客1280万人次,增长18.6%。全年旅游总收入47.9亿元,增长33.4%。全市年末有星级酒店49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63.2亿元,比上年增长42.3%。税收总收入58.1亿元,增34.5%。全市一般预算收入27.9亿元,增长42.3%。全市一般预算支出61.6亿元,增长28.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5.7亿元,比年初增长18.2%。其中,本币存款余额559.9亿元,比年初增长18.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7.8亿元,增长12.4%。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243.1亿元,增8.4%;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7亿元,增21.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0.0亿元,比年初增长24.5%。其中,本币贷款余额235.5亿元,比年初增长23.9%。全年现金净投放68.9亿元,比上年少投放4.5亿元。
全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6亿元,增长24.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4亿元,增长17.4%;财产险保费收入3.2亿元,增长39.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8亿元,增长58.3%。其中人身险业务给付2.3亿元,财产险赔款1.5亿元,分别增长115.0%、11.1%。综合赔付率44.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市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5亿元,增加2.3亿元,增长18.2%,占总支出的24%。“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272所学校通过规范化初评。现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8所,省、市一级学校98所,中小学优质学位18.38万个。普通小学招生4.51万人,减少6.82%;在校生36.62万人,减少7.6%;毕业生7.5万人,增长2.4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4.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0.0%。全市普通中学招生9.7万人,在校生27万人,毕业生8.4万人,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6%。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招生2544人,在校生7800人,毕业生1756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3万人,增长31.3%;在校生26588人,增长22.1%;毕业生6608人,增长41.86%。幼儿园在园幼儿7.6万人,增长2.01%。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省电力线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有7家企业的12个产品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馆1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 个,剧场、影剧院9个,电影放映单位9个,放映电影2121场次。图书馆藏书量86万册。广播电台、电视台8 座,广播电视发射与转播台8座。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7%和96.7%。铺设光纤长度6375.8公里。 全市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事业支出4.4亿元,增长76%。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项目基本完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661个,其中医院33个、卫生院12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卫生保健站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56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24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690人,注册护师、护士3769人。全年无偿献血23272人次,献血量5436升。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0座,举办各类运动会58次,参加运动员达24891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2枚,银牌15枚,铜牌16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33.1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03.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万人,增长12.5‰。其中男性人口208.4万人,女性人口194.6万人。年出生人口5.6万人,人口出生率13.88‰。死亡人口3.5万人,死亡率8.79‰。全年常住人口365.87万人,比上年增加4.32万人。办理暂住人口22.3万人。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7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8443元,其中食品支出3870元,市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641元,增加3349元,增长16.5%。城镇居民现有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28.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81元,比上年增长9.2%。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3413元,增长8.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8.4%。农村居民现有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26.98平方米。
全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13.4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8.23万个。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6.7万人,增加1.2万人。其中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12.6万人,增加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128人,登记失业率2.71%。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8万人,增长13.6%;失业保险14.0万人,增5.88%;医疗保险21.2万人,增长14.6%;工伤保险23.3万人,增长21.1%;生育保险9.9万人,增长10.4%。 全市拥有福利院8个,福利院床位810张,收养人数197人。其中儿童福利院1个,床位120张。敬老院89个,床位3152张,收养人数2146人。全年离婚夫妇4244对,比上年上升31.4%。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市平均气温22.7℃,平均相对湿度67%,年日照总时数2009.0小时。年降水量1764.0毫米,比上年减少369毫米。主要江河流量明显减少,总体水质基本保持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在99%以上。全市空气质量良好。水力资源蕴藏量160.3万千瓦,可供开发水力资源达130.1万千瓦。 全市已发现矿种62种,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矿种有15种。主要矿种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硅灰石、冰洲石、滑石、硼砂、硫铁矿、锰矿等。 拥有以高山峡谷、湖泊温泉等生态资源,以及风景名胜和豪放古朴的壮瑶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清新自然生态、飞霞名胜古迹、英德湖光山色、英西奇特峰林、连阳民族风情等为主的五大旅游新热线。 森林覆盖率达到68%,形成了以森林为主体的动植物共生竞长的生态系统,构成了我国南方珍稀动植物的物种基因库。经鉴定的维管植物有270科,877属,2439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银杏、桫椤、粗榧、观光楠木,以及药用植物三尖松、喜树等。动物有短尾猴、穿山甲、小爪水獭、大灵猫、林麝、毛冠鹿、门羚、白鹇、蛤蚧、虎汶蛙等。 原煤、燃料油、电力等能源消耗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7.7亿千瓦时,比上年净增17.6亿千瓦时,增长21.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8亿千瓦时,增长11.4%;第二产业用电量78.7亿千瓦时,增长23.5%。二产中,工业用电量77.9亿千瓦时,净增14.7亿千瓦时,增长23.3%。第三产业用电量9.1亿千瓦时,增长17.6%。2007年每亿元GDP耗电1636万千瓦时,比上年少了218万千瓦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6.7%。 ________________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年快报数;(2)生产总值以及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各项指标对比均使用可比口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