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民增收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突出优势产业发展,使全市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高平台上继续前行,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稳定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社会事业和谐进步。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1%;第二产业增长19.4%;第三产业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54.74亿元,同口径增长33.6%。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超过上年1.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28亿元,同口径增长40.9%。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2004年夏粮播种面积为30.5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4%;水稻播种面积为81.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7%;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9.3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7%。
农产品产量止跌回升。全年粮食总产量81.27万吨,同比增长13.3%。油料总产量3.67万吨,其中油菜籽3.62万吨,分别增长48.6%和49.6%;蚕茧总产量603吨,下降16.8%;茶叶总产量4680吨,下降4.7%;水果总产量78047吨,增长26.8%。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4.62万吨,下降6.9%,其中猪牛羊肉9.20万吨,增长1.8%;禽蛋总产量2.39万吨,下降8.6%。奶牛存栏2.41万头,下降12.7%。全年水产品产量11.39万吨,增长1.5%。
经济强镇培育再见成效。列入培育对象的59个经济强镇2004年实现工商两业销售收入4765.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695.04亿元, 比上年增长35.2%;商业企业销售收入10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42.7%。澄江、周庄、华士3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了双百亿,江阴新桥、宜兴官林、锡山安镇、惠山洛社、滨湖太湖、新区硕放等14个镇实现超百亿。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31.40亿元,增长19.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88.88亿元,增长24.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1.18亿元,增长78.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27.28亿元,增长20.0%;集体企业增加值154.55亿元,增长21.8%;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105.10亿元,增长19.3%;三资企业增加值317.43亿元,增长45.9%。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11.15亿元,增长22.0%;重工业增加值777.73亿元,增长36.2%。列入统计的227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56只,占全市统计产品数的68.7%,增幅在15%以上的有80只,占35.2%。一批重点产品继续保持了强劲增势,如:液晶显示器增长81.9%、电站锅炉增长78.4%、集成电路增长37.3%、合成纤维增长28.2%、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26.3%、内燃机增长23.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468.27亿元,增长37.4%;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399.76亿元,增长35.4%;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利润首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实现利税325.84亿元,增长23.3%,其中利润211.56亿元,增长26.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78.29%,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6.1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2.10亿元,同比增长17.9%。全员劳动生产率9.78万元/人;实现利润5.13亿元,税金总额4.85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2454.4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77.06万平方米。15个项目被评为“扬子杯”江苏省优质工程,54个项目被评为“太湖杯”无锡市优质工程。
运输邮电业
社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市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96.35万辆,增长7.1%,其中汽车23.89万辆,增长26.0%。私人汽车又有大的发展,达到10.34万辆,比上年增加3.21万辆。
全社会客货运量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17468.47万人次,增长10%;完成货运量7431.1万吨,增长4.7%。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543万吨,增长22.6%。无锡机场自2月18日正式开航以来,机场已开通广州、深圳、北京等7条航线,全年共运送客人32.67万人次,机场货运量达到了8351吨。
邮电通讯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7.96亿元,增长14.9%。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423.25万件。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29.26万门,增加84.22万门。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49.68万户,增加61.7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73.94万户,公用电话12.95万户,分别增加22.67万户和3.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2.13万户,增加27.3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8.37万户。
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1亿元,增长18.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3.37亿元,增长19.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5.84亿元,增长16.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3.03亿元,增长19.6%;餐饮业零售额95.36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10.82亿元,下降4.6%。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2个,实现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亿元市场成交额达到1044.75亿元,增长56.8%。其中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以上市场达到18个,同比增加6个。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进口、出口总额双双突破百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18.46亿美元,增长51.9%。其中,进口总额108.23亿美元,增长53.4%;出口总额110.22亿美元,增长50.5%。新增各类出口经营权企业840家,全市累计获权企业已达2090家。外贸出口三路大军全面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74.82亿美元,同比增长58.3%;专业外贸公司出口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34.4%;自营生产企业完成出口19.23亿美元,同比增长37.8%。
吸引外资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97个,协议注册外资65.1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到位注册外资中有验资报告的金额为20.96亿美元。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388个,协议注册外资57.1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的87.7%。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协议注册外资10.49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6.1%。
劳务合作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上升。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23亿美元,增长59.9%;实际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增长40.9%;期末在外劳务人数1019人,增长35.9%。年内有1家企业经外经贸部批准获得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年末获权企业达17家,并年内全部通过外经贸部年审。
私营个体经济
私营个体经济稳步壮大。全市私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私营个体企业17.14万户,从业人员86.59万人,注册资金884.10亿元,分别增长7.7%、18.2%和35.8%。私营个体企业新创造价值855.6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872.9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62亿元,上缴税金80.5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6.4%、62.8%、39.1%和22.7%。2004年增加固定资产投入352.16亿元,增长64.5%。
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585.16亿元,增长19.9%;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802.45亿元,增长23.5%。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996.59亿元,增长20.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0.16亿元,增长16.3%。贷款中,短期贷款1182.96亿元,增长22.1%;中长期贷款409.10亿元,增长31.3%,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52.08亿元,增长32.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6746.72亿元,增长31.6%;现金支出6849亿元,增长32.1%;全年现金净投放102.28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及储金收入60.36亿元,增长4.6%,其中财产险收入12.98亿元,增长36.6%;人寿险收入47.39亿元,与上年持平。保险赔款支出8.63亿元,增长30.1%。财产险赔付率为52.6%,人身险(短险)赔付率为3.8%。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持续升温。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88.51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5.58亿元,增长48.4%,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548.23万平方米,增长20.7%,竣工面积483.35万平方米。商品房购销异常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410.06万平方米,增长34.6%,商品房销售额103.92亿元,增长53.9%。
旅游业
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人数和收入双双增长。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53.95万人次,增长23.2%;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56万人次,增长24.7%。旅游总收入达229.68亿元,增长27.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7亿美元。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8个,国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10家,1A级景区1家,A级旅游景区(景点)总数居全省首位。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67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16家。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放缓,投资结构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4.13亿元,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72.75亿元,增长23.0%。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25.16亿元,增长27.5%,更新改造投资252.01亿元,略有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195.58亿元,增长48.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192.21亿元,下降4.9%;三资投资236.58亿元,增长24.5%;其他类型投资643.95亿元,增长34.1%。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3.85亿元,增长12.2%。50万元以上投资(不含房地产)项目投产303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1.0%;新增固定资产761.9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4%。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扬。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0,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了4.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了1.2%,消费品价格上涨了4.8%。在居民消费价格所统计的八大类中,价格水平上升的有六类,分别是食品类(上涨11.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3.6%);下降的有二类,分别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4.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9%)。
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明显,2004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为107.3,比上年上涨7.3%。从调查资料显示,我市轻、重工业产品价格与生产和生活资料产品价格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其中轻、重工业产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7%、13.8%,生产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产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8.3%、0.3%。在统计的33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呈现上涨态势,占全部行业总数的75.8%,上涨面比上年提高了22.7个百分点。七大行业的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均超过1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行业的涨幅尤其明显,分别比去年上涨12.2%、15.1%、15.7%、23.9%、32.1%、14.9%。 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技力量增强。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99万人。全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5家,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8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9家,累计639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6.12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3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4家。
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知识产权万人培训计划全面推进,受训人员达到6423人次;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279件,同比增长51.81%,授权量1371件,增长1.48%。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无锡市十项科技指标全省第一: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达58.50%,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获江苏省科技经费拨款9751万元,获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183项,获江苏省首批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8400万元,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24.26%,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45.88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比重达26.55%,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8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07项等均列全省第一。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8.73%,列全省第二。
教育事业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87所,在校学生80.02万人,增加2.7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6.13万人,增加1.2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6.38万人,增加1.88万人;技工学校3.19万人,增加0.93万人;职业中学1.91万人,增加0.43万人;普通中学30.02万人,减少0.93万人;小学32.27万人,减少0.71万人。小学和初中的普及率均达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5%以上;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为98.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26%;高考万人本科进线人数30.6人/万,高考录取率达89.8%。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100%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年内全市共新建校园网45个(目前全市建成校园网学校数达380所),增加电脑9000多台,生机比例达到10.8∶1。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年内全市新增省示范初中14所、省实验小学8所、省实验幼儿园5所。全市29所省重点高中均顺利通过省星级高中转评,另有4所高中通过了省三星级、1所高中通过了省四星级的评估验收。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中日书法绘画交流大展”等文化活动,承办了“同一首歌?走进无锡”大型演出,“丝云竹海”千人二胡演奏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年内举办“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150多场,组织其他公益演出50多场。成功引进上海歌舞团、德国埃森合唱团等高品位文艺团体演出43台85场。舞剧《红河谷》入选2004-2005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文化馆9个,文化站12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内)5个。
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46小时15分钟;电视台节目12套,平均每周播出1423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06.18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643个,其中综合医院38家,专科医院18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113家,疗养院5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医生9.7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9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2万张。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人,其中医生22人、护士16人;医疗床位43张,其中医院床位27张。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院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1767万人次,增长8.7%。市属9家医院住院人数15万人次,增长12.6%,治愈好转率96.7%,床位使用率121.4%。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3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4项。完成科研鉴定58项,其中省级鉴定10项。
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活动纷呈活跃。成功组织了无锡市第六届全民健身节暨第九届全民健身周,“每天运动半小时”系列活动和“首次单人横渡太湖”等全民健身活动。“八个一工程”实施取得可喜成绩,全市70%以上的乡镇和90%以上的社区达到基本要求,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6个,健身点111个,新增活动面积8万平方米,全市体育人口达到45%。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行面达100%,全市中小学生参与面达97%。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积极抓好十六届省运会备战工作,积极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年内向省输送65人,其中进省专业队29人,进省少体校33人、进解放军队3人。组织738名运动员参加了30项省级青少年比赛,共获金牌120.5枚,名列全省第三,总分3183.5分,名列全省第四。在全国的各项青少年比赛中,荣获11枚金牌、30枚银牌和25枚铜牌。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了“U19亚洲青年女足锦标赛”、“2004松下杯乒乓球大奖赛”等国际一流赛事,获得了各界盛赞;年内共举办各类比赛、活动50多项,200多场。其中国际级赛事4次,全国级赛事5次。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1.7亿元。
体育设施明显改善。无锡市体育中心新体育馆8月底投入试营业,组织了19次活动。网球馆、无锡体育运动学校工程已全部建成。 三、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与管理
重点工程有力推进。“六纵二横”城市主骨架道路建设进展顺利,高浪路、金城路、蠡湖大道等道路相继竣工。进一步完善城中路网建设,解放环路、塘南路、蠡溪路等道路建成通车。蠡湖新城路网中的隐秀路已建成通车,双虹路基本建成。蠡湖新城桥头公园建成开放。全年施工道路长度36公里,面积115万平方米,大小桥梁43座。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88.14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设施更加完备。新辟公交线路8条,延伸优化公交线路22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200辆,新增公交站棚100个。城市管道煤气家庭用户12.67万户,液化气用户55.89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2.5%。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33.8万吨,供水总量26670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289.70亿千瓦时,增长21.3%,其中工业用电247.24亿千瓦时,增长23.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31亿千瓦时,增长14.5%。
环境保护与治理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80.9%,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8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46个,面积505.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4个,面积362.0平方公里。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新增园林绿地1603公顷,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8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5%。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47.19万人,人口出生率7.77‰,人口死亡率6.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5‰。
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就业13.75万人次,其中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18万人,净增就业9.57万人。帮助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3万人(其中“4050”人员1.3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56.6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8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8%。
收入和居住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126元,增长16.9%。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同比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增长14.2%。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61台、家用电冰箱99台、空调147台、电脑48台、家用摄像机6台、移动电话129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8台、冰箱71台、洗衣机95台、空调88台、移动电话114部、电脑11台。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5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27076元,比年初增加3158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扩大。养老、医疗两大保险参保人数双双超过百万。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81万人,比上年增加12.33万人,全年扩面人数达到19.13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27.38万人,比上年增加12.08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83.21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万人(期末数)。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70.38万人和69.63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0250张,供养、代养7612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054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8174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405.59万元。全市各类优抚对象19.8万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近3510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