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921万人次,货物运输量91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2.3%;完成旅客周转量352673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861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1%和14.6%。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9.75万吨,增长2.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942.8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5501万辆,增长5.8%。
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一、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86197 14.6 公 路 万吨公里 82776 17.9 水 运 万吨公里 1038 -20.9 民 航 万吨公里 2383 26.7 二、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352673 15.1 公 路 万人公里 99618 11.4 水 运 万人公里 2202 43.1 民 航 万人公里 250853 16.6 三、货物运输量 万吨 915 12.3 旅客运输量 万人 1921 13.4 四、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49.75 2.1 其中:出港货物 万吨 26.00 0.3 旅客吞吐量 万人 390.6 27.2 邮电通信业务持续增长。邮电业务总量48511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量4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22.8 %;邮政业务量6043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2.1万户,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0万户,比上年增长9.3%;农村电话用户5.1万户,比上年增长7.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2万户,比上年增长16.1%。年末拥有因特网用户1.67万户,比上年增长13.6%。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0.62亿元,比年初增长30.9%。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59.57亿元,增长5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8亿元,增长20.5%。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17亿元,下降24.8%;中长期贷款余额62.22亿元,增长51.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4283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财产险收入3895万元,寿险收入9349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039万元,分别增长31.0%、22.3%和26.1%。赔付额3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财产险赔付3215万元,增长26.7%;寿险赔付284万元,增长4.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31万元,增长8.9%。
(九)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16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消费性支出7295元,增长14.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2.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23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0元,增长24.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2.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3.9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
(一)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融资打包回购企业债务试点工作效果明显。制定和颁布了《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0多家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校长的聘任和管理,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农村卫生院上划管理,强化了农村卫生院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大投资评审力度,继续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监管,积极推动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58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出口4100万美元,增长12.6%;进口 1793万美元,增长8.0%,实现贸易顺差2307万美元,比去年增加357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31宗;新签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5728万美元。
三、社会发展
(一)劳动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6.81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其中,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从业人员5.03万人,增加0.21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43万人,增加0.17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2893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劳务输出1.4万人,比年初增加0.62万人。
(二)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978人,比上年增长2.26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252人,比上年增长5.6%;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328人,比上年增长12.6%;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2724人,比上年增长3.6%;小学在校学生7.91万人,比上年减少0.7%。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1%。
(三)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艺术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报社1家。全年出版报纸460万份,比上年增长2.2%。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7.5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个,病床位168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46人。其中,执业医师754人,执业助理医师123人,注册护士721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卫生院15个。全市参合农民22.5万人,参合率91.5%。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市在各项世界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在全国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在省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21枚,获得银牌13枚,获得铜牌9枚。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31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5个。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659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98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46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31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176人。
四、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轨道,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3.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人口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三边”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镇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全市人工造林面积471公顷,森林覆盖率65%。全市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4%。
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307公顷。
(三)科学技术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累累,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项,全年科技经费246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37人(不含农垦),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505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339个,其中,科研单位12个,科技服务机构23个,南繁育种机构304个。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575人,其中,科研单位235人,科技服务机构286人,南繁育种机构2054人。年末拥有市属国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专业技术人员57人。
(四)城乡建设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规划调控作用显著增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7.4%,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编制完成了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狗岭公园规划设计咨询、三亚湾新城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红塘湾概念规划国际竞赛等工作,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基本完成。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8%,自来水供水能力28万吨/日,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307万平方米,公交营运车辆241辆,垃圾无害化处理400吨/日,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8%,绿地率4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共完成33个新农村规划,为新农村示范点修建36条主村道和33个示范点的环村道,33个示范点安全用水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总额9410.98万元,其中,建房投资2172.39万元,修路投资2108.59万元。完成建房996间,修路46301米,建设文化室29间,球场29个。全市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1.6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土地等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问题显现;二是国内游客增速放缓,适合高端游客消费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低一小”问题仍较明显。
|
|